前言
《瀛奎律髓》第47卷,为释梵类:
(资料图)
经来白马寺,僧到赤乌年。释氏之炽於中国久矣,士大夫靡然从之。适其居,友其徒,或乐其说,且深好之而研其所谓学,此一流也。至唐韩昌黎始辞而辟之,其送文畅、澄观、灵师、惠师,虽皆有诗,未尝渐染其教也。而诗家者流,又能精述其趣味之奥,使人玩之而不能释,亦岂可谓无补於身心者哉。凡寺院庵寮题咏皆附於此。
经来白马寺,僧度赤乌年,佛教自汉朝白马驮经传入,白马寺是第一座官办寺院。晋代赤乌年(公元238年)间,江南开始建寺设庙,佛教兴盛。
方回在这一卷收录的作品很多,仅五言律诗就多达204首,其中还有不少僧人之作。
一、同王员外雨后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陈子昂
钟梵经行罢,香林坐入禅。
岩庭交杂树,石濑泻鸣泉。
水月心方寂,云霞思独玄。
宁知人世里,疲病得攀缘。
方回以这首诗为例,总结出了唐人作五律的章法布局:
盛唐人诗多以起句十字为题目,中二聨写景咏物,结句十字撇开却说别意,此一大机括也
“起句十字为题“,从读者的角度来看,即前两句点题。
”中二联写景咏物“,即只有景语,但是要注意,陈子昂的中二联有转变。颔联纯写景(岩庭交杂树,石濑泻鸣泉),但是颈联景语中有情语:心方寂,思独玄。
“结句十字撇开却说别意”,一首诗好不好,结尾很重要,尾句跳出来另写别意,是结尾的一种的方式。例如这首诗,前面都是诗人在禅寺中看到的景物,结尾则完全抒情,而且是从禅家的玄和寂中,转为人世间的烦恼。这是出世与入世的对比。
宁知,不知,诗人在寺庙中,体会到了心寂与思玄,已经忘记了人世间疲病痛苦。
二、灵隐寺 宋之问
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
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
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。
扪萝登塔远,刳木取泉遥。
霜薄花更发,冰轻叶未凋。
夙龄尚遐异,搜对涤烦嚣。
待入天台路,看余度石桥。
这首五言排律之所以出名,源自于一个故事,唐代孟棨《本事诗》中记载:
宋考功以事累贬黜,后放还。至江南,游灵隐寺。夜月极明,长廊吟行,且为诗曰:“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”第二联捜奇思,终不如意。有老僧点长明灯,坐大禅床,问曰:“少年夜夕久不寐,而吟讽甚苦,何耶?”之问答曰:“弟子业诗,适偶欲题此寺,而兴思不属。”僧曰:“试吟上联,即吟与之。再三吟讽,因曰:“何不云‘楼观沧海日,门听浙江潮’?”
传说宋之问被贬黜后,又得到赦免回长安。路过灵隐寺时遇到一个老僧,为其两句诗续上整篇。第二天,宋之问寻找这个老和尚时,人已经不见了。寺里的僧人告诉宋之问,这位老僧是著名的逃犯骆宾王。
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这首诗,唯有这一联比较精彩,虽是初唐作品,却有盛唐之气象。楼,门,不是主语,而是状语,表示谓语观、对两个动作的位置,主语是人物,被省略了。(我在)楼(上)-观--沧海日,(我在)门(外)-对--浙江潮。
三、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孟浩然
带雪梅初暖,含烟柳尚青。
来窥童子偈,得听法王经。
会理知无我,观空厌有形。
迷心应觉悟,客思未遑宁。
方回点评说:
浩然于佛法亦深有所得。此篇五六语意明白无碍,《张丞相经玉泉》长韵云:闻钟鹿门近,照胆玉泉清,尤佳。
首联写景:带雪梅初暖,含烟柳尚青。颔联写自己的行为动作:来窥童子偈,得听法王经。
颈联与尾联写情,即自己所悟的禅意:会理知无我,观空厌有形。迷心应觉悟,客思未遑宁。
结束语
结束时,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,五律习作117释梵类《春雨游金陵栖霞寺》:
摄山藏古刹,雨润六朝风。绕塔循僧迹,闻香游梵宫。
鸟声幽磬里,溪路白云中。不识菩提树,无缘坐悟空。
@老街味道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